谷哥教学科研

怀念我的大舅李伯裔



怀念我的大舅李伯裔

 

2019124,我的大舅李伯裔病逝了。他是我像亲生父母一样的亲人,用他光明的品德影响了我的人生,引导我进入了科研道路。

他热爱生活,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为了他的理想,用他的聪明才智,辛勤的劳动,书写了自己的人生。他是一个勤奋的人,留下不少日记和工作笔记,他远行后,我舅妈把留下的东西整理出来,并允许我在我的个人网站上转载。

                

李伯裔的人生路

 

简况

1934生,1953年入党,19538月毕业于重庆大学动力系热能动力专业,1953年至1959年在本溪钢铁公司,1959年至1964年被冶金部派往越南支援越南建设,1965年至1987年在冶金部外事司、值班室、计算中心等单位工作,1987年至1994年在中国冶金建设公司,1994年退休。

 

童年与学生时期

1934413出生于重庆四岁时随父母到四川阆中,

1939年在阆中城厢镇中心小学念书,1945年在阆中第四中学读书,抗日战争胜利后,父亲工作单位撤销,随家迁往重庆。

1946年父亲去世后,由于家无积蓄,生活困难,当时在重庆新华日报社工作的亲戚李冰洁帮忙,带着他和母亲去见了王若飞,说明家庭情况,请求能送他去延安读书,得到允许,还在重庆新华日报社住了一夜。在等待飞机时,被外婆得知阻止,并让舅父宋子丰资助其读书。

19462月考入重庆建川中学,一学期后转入重庆广益中学至初中毕业。初中毕业后,为了能早点工作,解决家里的经济困难,19492月考入重庆市实用高级商业职业学校。

一个学期后,对所学的东西实在没有兴趣,8月又考入中央工业专科学校(解放后改名为西南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科学习。1952年院系调整时,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并入重庆大学。在校时,由于思想进步,学习成绩优异,被选为班里的团支部书记。

19539月由重庆大学动力系毕业,毕业前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开始新生活

19539月,告别了学生时代,开始了新的生活。九月初到北京中央钢铁局报到,从此一直冶金工业部所属单位工作。报到的第一天,他就在日记中写下:“为我能参加祖国建设事业而欢呼,一定要为此而努力奋斗”。“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保持自己的朝气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要埋头苦干不断努力学习,不辜负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本溪钢铁公司

19539月下旬,从钢铁局分配到本溪钢铁公司发电厂,他觉得是“开始了一生中的第二次新的生命,将要独立处理各种问题,踏上真正的人生道路”。为自己写下了:“我应该做一个全面发展,有高尚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人,一个红色专家”。“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有多高的地位,在于是否忠诚老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做一个性格坚强,作风朴实,生活丰富乐观,终身努力为党工作的人”。到本钢发电厂后,分配在生产技术科,他见科里搞锅炉的技术力量薄弱,工作条件比较艰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即主动钻研锅炉技术,干起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自此他看起了热能工程、流体力学的书籍,深入现场,每天的时间从早上5点到晚上9点排得满满的。锻炼身体,学习俄文,还自学在学校未学过的专业课程。他喜欢文艺,爱跳舞,好打球。为了实现他的人生价值,放弃了个人爱好,全身心投入工作。1956年春节期间,他得到一张为数不多的,本溪优秀节目演出入场券,正高兴的准备去观看演出时,听说车间锅炉严重结焦,是应该去看节目,还是与工人一起去除焦?最后意志战胜了诱惑,到厂里去参加了除焦,一直干到凌晨两点,虽然很累,但很高兴,认为这是他的人生第一高度,把入场券夹在日记本中(保留至今),以激励自己去攀登第二、第三……高度。

由于他性格上的弱点,不善于与人交流,也曾受到同事的误解,尤其是个别领导的刁难,甚至在工作中制造障碍,但仍然坚持不懈地努力。为改造设备,测量出准确的数据,曾10多个小时卷曲在狭小的锅炉汽鼓中。在安装新设备和试运转的一个月里,没有回过宿舍,整天在现场,睡眠很少,实在困了时,在值班工人休息室的大炕上躺一会。以至于由于太过劳累身体出现了不适,但他仍然咬牙坚持。在本钢发电厂期间,除做好日常维护外,做了全锅炉热力调整试验,修改了锅炉运行规程,进行了多项技术革新,解决了电厂多年存在的锅炉结焦,气压不稳等问题,主要成果有:经过改进设备多次试验,在发电厂锅炉中大量混烧低热质燃料取得成功,是当时全国大型锅炉中燃烧低热质燃料比例最高的单位,曾代表本溪钢铁公司在全国燃用低质煤的大会上介绍经验。实现了发电厂所有锅炉全部燃用冶金工厂剩余高炉、焦炉煤气,节约了大量资金,还减少了污染。锅炉产汽量由原设计的每小时130吨提高至180吨。在工作之余,从推导公式开始写出了“大型锅炉燃烧混合燃料时热平衡简捷计算法”的学术论文。短短几年时间,他由一个见习技术员成长为有经验的工程师,担任了厂里的生产技术科长。在本钢期间,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承担了不少社会活动,担任了团总支群众文化委员、业余文工队队长、夜党校政治辅导员、本溪市广播电台通讯员等。他的努力,也得到了应有的荣誉,被评为本溪市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和本溪钢铁公司先进生产者。

年轻的专家

1959年(他25岁)9月上旬的一天,在参加一项技改项目,整夜未合眼准备回家休息时,厂长通知他,冶金部选派他作为锅炉专家,参加援建越南的一个项目。匆忙交代工作后,第二天到北京,得知是去越南清化的古定铬矿自备电厂。他虽然在本钢电厂已经工作几年,但古定自备电厂的规模与本钢电厂完全不同,他连工厂的设计图纸都未看过,对使用的设备等全然不知,如何能指导别人。幸好在北京等待办理护照签证的几天里,找到有相同设备的单位,恶补了一周,带着惶惑的心情到了古定。古定铬矿自备电厂由我国援建,全套设计和设备供应都是国内提供。他和石景山钢铁公司一名技术人员作为专家,前往现场指导生产。具体工作是,负责设备验收、试车投产,培训越南的技术人员和工人。工作中遇到很多出乎意料到的问题;设计中锅炉燃料为烟煤,而越南实际使用无烟煤;有的设备未如期到货;有的设备质量不合格等。他日以继夜,边学边干。通过改进锅炉喷射吸灰器,修改操作规程等措施,使锅炉能投入生产并正常运转;设计绘制了未到货的二次风机图纸并指导越方自行制造,及时投入生产;运用熟悉的流体动力学的理论,改进了电动给水泵,使其能安全运转。还为越方编制了锅炉和水处理等全套规章制度。通过定期讲课,专题解答问题等方式培训技术员和工人。因为他年轻,一个才20多岁的小伙子,开始时有不少人看不上这位年轻人,他提出的一些意见,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工作曾受到一些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事实证明他是一个称职的专家。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工作,1960年底完成任务回国。

在古定铬矿的工作,得到了冶金部的认可,回到国内后,冶金部又立即指派他参加援建太原钢铁公司的项目,担任动力生产专家组长和总动力专家组副组长,负责全公司所有动力站(包括压缩空气站、氧气站…..等),以及全公司汽、水、风、燃气….等管网设施的试车与投产工作。除了电厂是他所熟悉的以外,其他都是全新的领域。太原钢铁公司是越南的重点建设项目,参加援建的人员不少,担任动力专家组长,对这个只知埋头苦干,不善于做组织工作的人来说,又是一大难题。1961年是在国内做准备工作,包括熟悉太钢动力系统设计资料;阅读动力系统选用的设备说明书;了解设备制造情况;编制各动力站备品配件和原材料及工具计划;还通过书籍和有关技术资料,系统地学习了有关制氧、供排水、送风等知识。

19622月到太原钢铁公司,至19645月回国,共两年多时间。在异国他乡,工作任务繁重,生活单调枯燥,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里,也难免时常想家,也有过不愿干,希望早些回国的想法。但想到这是国家赋予的任务,还是时时刻刻告诫自己,要“兢兢业业,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严格、严格再严格,完成任务,为国争光”。两年多时间里,做了大量工作。除参加了所负责项目的调试投产外,为保证顺利投产和安全生产,编写了大量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共10多万字);对设计施工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了120余?改进措施并指导实施。其中最重大的是解决了涡流式锅炉煤气无烟燃烧器原设计中的重大缺陷:由于原设计不合理氧气站的氮水预冷器不能使用问题。为越南太原钢铁公司动力系统安全投产做出了贡献,为此深受越方好评,收到胡志明主席的感谢信,并获得对外经委和冶金部联合颁发的援外工作一等奖。正如他自己说的:只要广泛获取知识,勤于实践,不怕挫折,就能成功。

冶金部外事司

19647月回到本钢发电厂,分配他担任工厂生产技术科长,回到新生活开始的地方,熟悉的环境,热爱的工作,激励着他想要大干一番。准备进一步补充基础理论知识,更加深入实践,刻苦钻研技术,做出更大的成绩,自信在这一领域会有所作为。正当他信心满满,准备大展宏图之时,12月调令来了,要他到冶金部外事司报到。虽不愿意,也得服从。但他不愿意在繁杂的事务中碌碌无为,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要做出成绩。又根据新任务,制定新的努力方向。除了努力学习新工作需要的知识外,还要强化外语学习,练习打字,提高写作能力。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在上班时间以外,自己搞了一个“五用”:一用早饭前做早操;二用早饭后学外语;三用午饭后看报章杂志和小说;四用晚饭后打球;五用睡觉前记笔记、日记。

到外事司,在分配他负责有色金属冶炼方面的技术引进工作后,又兴奋了,认为自己在热能工程和流体动力学方面有些基础,再努力钻研有色金属方面的知识,几年后成为这方面的专家,也是有可能的。

在机关工作,说和写都很重要,而这恰恰是他的弱项,开始时一个公文也要经过反复修改后,才能发出。本来就不善于与人交流,还要与国外商家谈判,对他来说,的确是很困难的。但还是尽力做好了份内的工作。主持引进了冶炼铅锌的专利技术,转炉炼钢自动化、挤压机等设备。

石景山钢铁公司由日本、西德引进了整套转炉自动化设备,19672月,由他带队到日本实习转炉自动化技术。在日本去了北辰电机、川崎制铁、津岛制铁……。石景山钢铁公司去的几名工程技术人员分别学习转炉设备、控制仪表、计算机,回来后负责设备的调试投产与日常维护。他是部里派去的领队,没有具体的学习任务,只要求他在实习结束后,安全把小组成员带回国。由于计算机部分学习内容太多,去的人?只能学硬件,他主动要求学习计算机编程。回国后到现场参加具体工作,与其他技术人员一起,完成了转炉自动化设备的组装、调试与投产。没想到为临时救急学习的知识,成了他后半生的主业

冶金部总值班室

1970年被调入冶金部总值班室,日夜值班,上传下达,协助处理日常事务,有时还要作为“救火”队,陪同领导处理冶金系统的一些突发事件。1974年“文革”中,因武斗等因素,武钢发生了大高炉事故,使生产受到很大的影响,8月份他参加冶金部派出工作组,前往武钢协助“抓革命、促生产”,到炼铁厂看到生产现场的气氛时,“精神为之一爽,这是我所熟悉和喜爱的天地,愿意在这里蹲下去,与工人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为多生产钢铁贡献一分力量”。然而现实要求他做的是写专题材料和汇报稿。在武汉呆了四个多月,协助武钢恢复了正常生产。

19752月,辽宁海城发生了强烈地震,当天晚上他正在值班,接到通知后回家取了必需用品,与部里另外2人和地震局人员乘专机连夜赶往灾区,凌晨到达鞍山,了解到位于震中附近的海城大石桥镁矿受损严重,不畏惧困难的他,主动要求到重灾区大石桥去住,在不断出现余震的情况下,与那里的干部工人一起,克服困难,迅速恢复因地震而停止的生产。

新的挑战

在总值班室工作了几年,实在不喜欢那种接接电话、传传文件的工作。在得知计委要求在各工业管理部门建立计算中心试点的消息后,即主动请缨筹备建立冶金部计算中心,领导批准由他担任计算中心负责人。申报立项、建机房、选设备、招募人才,单枪匹马一切从头做起。他对计算机过去根本不了解,只是在石景山的引进转炉自动化项目时,去日本实习学了一点皮毛。但他喜欢新事物,愿意接受挑战,认为只要自己舍得花力气钻研,再找一些学电子、数学等有真才实学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一定能干好。1977年计算中心建成后,让他负责软件开发。40出头的人,从二进制学起,开始了新的征程。人到中年,学习过去全然不懂的东西,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他说,“无论何时都要保持蓬勃的朝气,只要努力,不浪费宝贵的时光,没有学不会的“。他努力了,但也付出了代价。80岁以后,他的记忆力差了,反应也有些迟钝,他说都是搞计算机时,用脑过度留下的恶果。在推动冶金部计算机应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写出了十多篇学术论文,大多数都在相关的杂志上发表或被推荐到全国的学术会上宣读。以现在的眼光看,不算什么,有的可能还是很肤浅的,但在当时,对他这个半路出家的人来说,也是相当不容易了。1979年被选为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直到退休。在计算机应用方面,他的主要成果有:

11977年开始用计算中心的441B154机作为主机,租用了专用电话线,通过钢铁企业的电传和传真机收集全国重点钢铁企业生产日报,为适应联机的需要,对硬件设备进行了必要的改进,手编了“终端信息脱机成批处理程序”和“终端报文联机处理程序”(共8000多条),编写了冶金系统网络数据传输格式等。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与全国重点冶金局和32个钢铁企业联机成功,使部领导当天就能了解全国钢铁生产情况,是我国第一家用国产机自行开发成功的应用系统。在1979年的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首次学术会上,宣读了所写的“冶金部建立终端联机信息处理系统探索”论文。

2,利用我国第一批引进的微型机建立冶金部低速远程联机数据处理系统,设计开发了自动多路通讯程序和报文处理系统软件;编制低速数传网络使用规程,正式开通每日收集全国钢铁生产信息,并作出钢铁生产日报,经国内网络专家鉴定,结论为:全国第一家投入正常使用,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系统。获科技进步二等奖。所写论文在邮电部杂志上发表。

31982年开发了冶金部基本情况的计算机检索系统。为了方便及时查询冶金系统有关情况,在只有两台内存64KB的微机,48寸软盘的设备上建立了冶金部汉字文件检索系统。内容包括冶金部基本情况(包括钢铁生产、有色金属生产、地质矿山、能源动力、计划财务….18);解放前后冶金工业情况;当年钢铁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等,在全国首届微型电脑学术会上,宣读了“在汉字微型机上建立中文资料文件检索系统“论文。

4,为适应远程调度和管理工作的需要,1981年与另一同志一起编制了冶金系统使用的“冶金双拼三分汉字编码”。在此基础上,又独自开发计算机“YCX”(音、词、型)汉字编码系统,以音为基础,将国家标准字库的6763个单字的字码与1万多条词语的词码融合在同一编码中。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完成了这项工作。YCX汉字编码系统具有简单、易学、无重码的特点,不用计算机也能读出,适于网络传输,是我国最早具有集单字和词汇与一体的编码。在冶金系统各终端站使用。其论文在中文信息研究会学术交流会上宣读。该系统1986年经国家专利局审定,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5,随着科技进步,计算机和通讯设备和技术都有很大的发展,管理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原来的系统需要更新。要将各企业的电传设备换成微型计算机,取消原来使用的专线,改用邮电部新建立的公用低速数据网,1985年,他作为“冶金低速数据传输网转网升级换代”项目负责人,开发了在IBM-PC机上使用低速数据通讯系统、调度统计信息处理系统和“YC-SOS”汉字系统的全套软件,并制定操作规程,到各重点钢铁企业办学习班,使系统正常使用。写出了论文,在全国计算机应用学术会和全国微机应用经验交流会上宣读,并在全国计算机应用成果展览会上展出。

61987年调到中国冶金建设公司后,负责建立中冶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系统设计、设备选型、软件开发,建成了经理查询系统、人事工资管理、财务记账、保函信用证管理、成本核算、运输管理……16个系统。为中国冶金建设公司管理现代化、科学化,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提供了手段。

退休前后

1992年,中国冶金建设公司与越南钢总公司签定了合作意向书,中冶公司决定在越南建立办事处以开展工作,最初商定的项目是帮助建立新钢厂、扩建老钢厂,合资开发矿产等。其中的扩建越南太原钢铁公司和改造古定铬矿,是他参加过援建的项目。因此,公司派他到越南任办事处主任。要求他们去后,先做生意筹集资金后再搞改造项目。这个只会钻研技术的人,哪里能做生意。但他仍然兴冲冲地到越南,从给办事处找房子做起。办事处建立起来后,由于种种原因,原来确定的项目不能落实,为了寻求新的合作项目,并做一些贸易,国内国外到处奔波,涉猎过的有太阳能发电设备、轻型汽车装配、水泥厂等,还做了一些冶金设备及其他的贸易,两年时间,虽未搞成什么大的项目,但也为中冶公司赚了近100万美元,至1994年退休回国。

1994年退休后,中冶公司信息处又请他回原单位,进一步完善中冶的管理信息系统,工作了几年。

1998年底,在英语学习班的同学知道他退休后,邀请他到中国集邮联合会帮助筹备1999年在中国举办的国际集邮展览会。19991月正式到集邮联工作,也与在职人员一样,早85,忙时经常晚上不回家。他的工作是与一位刚分配到集邮联的大学毕业生,负责开发展会需要的应用软件;集邮联内部的计算机维护使用;与邮电部联网。还负责与邮电大学协调建了集邮联的网站(ACPF .ORG .CN)。展览会期间,60多岁的他成天背着照相机、摄像机,在展会上拍照、摄影,并替他们做了国际邮展视频。展览会后,集邮联又留他帮助工作,完善集邮联机关的计算机系统,至20005月结束了在集邮联的工作。

 

老年生活

20005月以后,进入“完全自由的老年生活”后,不安心于成天呆在家里,不喜欢常年住在北京的他,热衷于到郊区或山上、海边等地。2000年与公司的同事及有色公司的朋友一起,每人出几千元钱,合伙在郊区百花山找了一块地,装了十多套活动房,办起一个旅游点(百花山农庄)。当时那里没有直达的公交车,上山的路坑坑洼洼,生活也很不方便,他们在那里建了食堂,雇佣了农民帮助做饭,他把家里的行军床、餐桌、椅子等都搬上山。他为这个旅游点做了专门的网页,在网上介绍百花山农庄,也曾吸引过一些人去玩,但因条件太差,一年后不了了之。他的主张是上班时拼命的干,退休了尽情的玩2001年后,每年到成都住一、两个月。还到新疆喀拉斯、伊犁、吉林的天池、四川九寨沟、亚丁稻城、上海、苏州、杭州、厦门鼓浪屿、云南昆明、丽江、大理、浙江丽水、千岛湖、山东威海……等地旅游。有七、八个冬天是在海南岛的三亚、海口、文昌度过的,2017年开始,又与10来位老年朋友组团到扬州、镇江、成都、黄山等地游玩。

 

兴趣爱好与性格

他生性好动,在四川阆中上小学时就参加了学校的五小“足球队”,但在他父亲去世后,因为家贫,由舅父资助上学,深怕学得不好,失去学习的机会,只能拼命念书,无暇顾及其他。性格上也变得自卑、孤僻,不爱与人交往,解放以后,自我性格得到了充分发展,青年人的朝气回来了。在西南工专,他参加了活力歌剧社,舞蹈组,他有舞蹈的天分,不仅会跳,还会编舞,在本钢发电厂担任业余文工队长时,编的青年舞还曾到本溪市表演。会拉二胡、吹口琴、拉手风琴。喜欢运动,是重庆大学校足球队队员,到本溪后,还曾作为足球运动员,代表本溪市职工,到北京参加全国重工业系统首届运动会。可惜这些特长都因为工作忙而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可能是少年时期活泼的天性受到压抑,一旦解禁得以释放,到不可收拾。什么都有兴趣,都想学,都想做。他学过针灸、按摩,在农村插队时,用针灸给农民治好过面部神经麻痹。在越南办事处,闲暇时又学易经、紫微斗数搞起了算命。70岁那年还跑到驾校,要去学开车,报名后验身份证时被轰了出来。70岁后还花钱去学跳拉丁舞。甚至80多岁了,在去欧洲女儿家之前,还自己买书开始学意大利语。

他热爱生活,有一颗童心。在北戴河时,60多岁了,每天三次下海游泳,拉着不会游泳的爱人到浅海处跳浪,忘乎所以的跳啊、笑啊。在峨眉山为拍日出,早上三点不到就起床 ,挤到人堆中摄像。从北京把三脚架带到三亚,到海边拍日落。晚上与弟弟一起在百花山走山路,差点掉到山沟里。在长白山与年轻人一起在小河里漂流,到新疆旅游时,年届古稀的他,还像年轻人一样骑马、玩卡丁车。

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虽然沉默寡言,不善于与人交往,但他对人诚恳,愿意帮助有困难的人。同事有事都愿意找他帮忙,老家在山西农村同事的母亲第一次到北京,托付给他,在家里吃、住六、七天,同事张志国出差时,委托他照顾年迈多病的母亲,他每天都会到他家看望,老人有病时,还陪她去医院。在路上看见妇女、老人推车,上坡时总要帮忙推一把,在青城山多次偷偷把钱放在老妇的背篓里。刚搬到现在的宿舍,每次遇到楼上那位行动不便的邻居时,都要搀扶他,帮他搬轮椅。他见到别人有困难时,总是要尽力帮忙。亲属经济上有困难时他也会给予帮助。

他重情义,少年时因为有舅父的帮助,他才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一直心怀感激,1964年初,与多年不见面的表兄、弟广钧、广熙联系上了,得知他们都在北京,工作生活都很好,广熙还当上了北京市人民代表,他特别高兴,自此建立了联系。出差到重庆时专门去看望了舅父宋子丰,2001年到北欧旅游时,还找机会与旅居丹麦的广熙夫妇见面。每次去成都,都要去与那里的表姐表弟们相聚。

因为年幼时没有一个完整的家,成年后他认为,应该担起责任安排好自己的家,1957年,听说厂里可以分房子后,立即筹措路费把母亲和弟弟接到本溪。姐姐身体不好,不适应北大荒的气候,也带着孩子来到本溪,当时正值困难时期,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一家人在一起,也是其乐融融。1965年他调到北京,把母亲带到北京安度晚年。1978年后,与岳父母住在一起,和睦相处二十来年,从未有过不快。在家里他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好儿子、好女婿、好丈夫、好父亲,好兄长。

他有坚强的意志力,从小身体素质并不好,经常有病,但他用后天努力锻炼来弥补,每天早上坚持洗冷水澡,一直到80岁,也正是得益于此,他虽有多种疾病,仍很少感冒。从年轻时开始,每天坚持锻炼,无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或酷暑高温,从不间断。他在日记本中用大的仿宋体写下“坚强的意志,万岁”

 

他的一生是自强不息,永不言退,丰富多彩的,给予爱他的人们永远的不舍与追忆!

 



阅读量15867523


关注石家庄万众创新公众号
投稿。 (登陆

 
感谢您阅读此文,我们可以帮你实现下面的愿望。
 
 
 
可以填写您的手机号,我们会联系你的 
 
手机号:
 
 

相关文章
更多
今天遇到一个怪老师
原创:全国团结如一人 试看天下谁能敌
这样喝水最养胃!喝水养生记住这4个数
读者原创投稿,是什么取代了身边人?
故宫角落:给孩子的第一堂中国历史课
你绝对想不到:4个裸女打麻将的油画暗含的惊世的秘密

谷哥教科研

    谷哥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帮助个人和小微创企业,进入科研道路,获得科研补助。有问题聊聊,保你有收获。

谷哥始终关注信息技术和各学科产业的融合发展,帮助众多个人和企业申请到了科研课题和科技补助。帮助企业建立互联网+的宣传和销售系统,编程网站几十个,涉及众多学科和行业,有丰富的企业科技化经验。科研之余乐意为各层次人士兼课交流,知识丰富、幽默风趣,很受欢迎。


详询: 15933318960
电话咨询、扫描下面二维码加好友都送微信红包。




关注石家庄万众创新公众号